学科与科研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与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陶永光和肖德胜团队在国际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研究成果

龙瑶 闻佳敏          2023年02月02日 09:02     浏览次数:

近日,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 肿瘤研究所研究员陶永光团队与病理学系教授肖德胜团队在国际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 IF=38.104)发表了题为“GPR162 activates STING dependent DNA damage pathway as a novel tumor suppressor and radiation sensitizer”的研究论文。肖德胜教授、刘双研究员和陶永光研究员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龙瑶为第一作者。

在大多数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放疗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癌细胞对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的抵抗从而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是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GPR162属于GPCR 视紫红质A类孤儿受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膜蛋白,在大脑和肺组织中表达丰富,与机体的饮食行为和葡萄糖代谢密切相关,但其功能尚不清楚。在前期研究中该团队发现受淋巴细胞特异螺旋酶 (lymphoid-specific helicase,LSH)抑制表达的lncRNA P53RRA可上调GPR162表达,且LSH与GPR16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提示LSH能调控GPR162在肿瘤中发挥作用。

在该研究中,团队证实了LSH能调控GPR162的表达,且GPR162也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在肿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接下来,通过CO-IP联合质谱分析找到了与GPR162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并证实GPR162参与调控STING的非经典通路,激活I型干扰素系统。最后通过RNA-seq结合一部分实验进一步证实DNA双链损伤能激活GPR162-STING-I型干扰素系统加速肿瘤细胞内的DNA损伤反应,进而起到抑癌作用。


该合作团队首次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中的孤儿受体GPR162可作为一种新型放疗增敏剂,通过与STING相互作用,靶向DNA损伤反应,激活IRF3,加速I型干扰素系统的激活,促进CXCL10和CXCL4等趋化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为改善癌症放疗提供了新策略。

陶永光团队长期以来聚焦于染色质修饰与肿瘤代谢的机制研究,迄今在PNAS、Nucleic Acids Research、Cancer Research、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Oncogene、Molecular Cancer、JAMA Neurology和STTT等期刊发表SCI文章近70篇,并多次在冷泉港亚洲会议口头发言。

肖德胜团队长期致力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近5年在 Molecular Cancer、Theranostics、Cell Death Dis及Oncogen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