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优生育桃李 不辞长作报国人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卢光琇教授先进事迹
尹沅江 2023年09月08日 16:12 浏览次数:
卢光琇,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首席科学家和终身荣誉院长。她扎根医教研一线60年,实践着“立德与立学、基础与应用、科研与转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育人模式,勇担“优生强国”使命,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灵魂的生殖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优生,是我能回报祖国最好的方式”
“中国有4000万对夫妇受到不孕症的困扰,每年出生缺陷超过100万,帮助这些家庭出生健康孩子,是我们毕生的责任。优生,是我能回报祖国最好的方式。”2023年4月14日下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T206教室,坐满了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84岁的卢光琇正在为医学生讲授 “生殖医学第一课”——《生殖医学总论和发展史》。尽管腰伤未愈,但卢光琇依然精神矍铄,全程站立,充满激情,并结合自身经历,将学生带到了中国生殖医学艰辛曲折发展历程的一个又一个场景,让学生能感受到年轻一辈应有的医学情怀和使命担当!
鲜为人知的是,卢光琇是在40岁之际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由她父亲带领走进生殖医学领域的,她父亲是摩尔根的学生、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者和著名优生学家卢惠霖。早在读中学时,她就一遍遍地帮父亲抄写他翻译的摩尔根《基因论》书稿,系统知晓了遗传学基础知识。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年近八旬的卢惠霖教授为此兴奋不已,“将精子和卵子拿到体外,培养成胚胎并进行遗传学筛查,再将优秀的胚胎移植回子宫,这不就能实现优生优育吗?”于是,他把这个消息和想法第一时间分享给了自己的女儿,并告诉她,“这是国家和老百姓需要的事”。卢光琇敏锐意识到父亲提到的优生优育是是国家大计,是民族的事业。于是,她毅然放下了17年的手术刀,从零开始,开启为优生奋斗的新路。
1980年,她组建生殖工程研究小组,但既要面临人们观念落后问题,也要克服无人、无技术、无设备等现实难题。为了能看国际前沿的文献,她不惧自己中学学的是俄语,从零开始学习英语;没有实验室,她用蚊帐围出超净工作台,装上紫外灯管作为简陋的实验场地;没有助手,她一个人承担工人、技术员、科研人员的全部工作……凭着坚强的毅力,顶着无数的质疑,通过辛劳的汗水,她带领团队终于在1981年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精子库,1983年诞生我国首例人工授精婴儿,1988年6月,3天之内两例试管婴儿诞生,其中一例还是我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我国的“优生强国梦”终于迈出了坚实一步。
“让学生参与一个临床案例,比口述十个更有用”
将一流的临床资源转化为一流的育人资源,是卢光琇开展教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让学生自己参与一个临床案例,比我给他们口述十个案例更有效果。”每次坐诊前,卢光琇都要求学生提前了解病史,整理病历,并带着学生分析病情、作出诊断,给予治疗方案,探讨科学问题。“如何从临床实践中挖掘科学问题”是她给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
要求严格,是学生们对卢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张前军博士至今仍记得,2004年进行第一次课题汇报时的场景。当时,他准备了20余张PPT,原以为会得到卢老师表扬,但仅仅汇报了3张后,就感到面红耳赤,从理论基础到实验结果、再到细胞拍照时所用比例尺,卢老师一一指出张前军的不足与欠缺,每个环节都没有放过。张前军感叹,正是这段从师经历纠正了自己的浮躁心理。如今,张前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院副院长。
卢光琇的严格只在教学和科研中,但在生活中她对学生的关心关爱又细致入微。2001年,卢光琇面试了一位叫陈历轩的研究生,印象很不错,但这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想辍学。卢光琇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工资,承担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资助他完成了学业。当然,受到卢光琇资助而完成学业的,陈历轩只是众多受助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每年教师节,总有不少学生从五湖四海来看望卢光琇老师,她总不忘叮嘱他们,“你们带学生时一定要真正关心关爱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更让全社会为之崇敬的是,2014年卢光琇捐资1000万,以父亲名义设立“卢惠霖教育基金”,支持更多学生成长成才。
“努力学习,练好本领,报效祖国。”这是卢光琇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对学生的期许。卢光琇是卫生部优秀回国人员,她在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时候,先后去过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多个国家。每次出国时都有人猜想,“卢老师肯定不会回来了”。但是卢光琇每次都用自己坚定的回国步伐打破了一切猜疑,将学到的最新技术带回祖国。她还多次帮助自己的学生联系出国出境深造,每次走前都会和学生深入谈心,希望学生学成归国、服务人民。这一点,学生们都体会很深。以他的学生谭跃球为例,他数次在外面短期进修,但已扎根中南大学31年,建立了多项遗传性出生缺陷防控的新技术,发现了30多个不孕症新基因,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为国家争得荣誉。
“科研就是要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卢光琇经常和学生们说,“作为科研工作者,不能空谈报国,要实实在在地工作。”从事优生事业以来,她一直瞄准国际前沿,从国家的重大需求出发,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并转化为临床应用,服务社会民生。
上世纪90年代,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很快,给彻底根治人类面临的难治性疾病带来了光明前景,其中的关键技术平台是治疗性克隆技术,但这一技术需攻克成熟卵母细胞的去核、体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融合与激活等诸多难关,许多学生不敢去碰。这时,卢光琇一个叫陆长富的研究生自告奋勇承担这项攻关,经过8年艰辛努力,陆长富先后攻克了小鼠和人类的体细胞克隆胚技术,推进人类的体细胞克隆胚首次发育到囊胚阶段,该成果得到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泰晤士报》等国际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专家们认为,胚胎干细胞建系和人类体细胞克隆胚技术结合起来,可进一步诱导分化成为可供患者移植用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将可彻底根治。陆长富在回忆这一段往事时说,“卢老师告诫我们面对科学难题不能退缩,我作为她的学生,坚信她能带领我们最后走向成功,因此,我愿意坚持,哪怕推迟毕业也无怨无悔。”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干细胞则是生命科学前沿最闪耀的明珠。“如果生殖医学只能帮助15%的育龄人群,那么干细胞可以惠及全人类。” 2000年卢光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干细胞领域的第一个重点项目——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系及向造血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定向分化。受到卢老师创新拼搏精神的鼓舞,她的两位博士生,现已是国家优青的林戈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的谢常青教授,主动承担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系过程中“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与“小鼠成纤维细胞滋养层制备”两个最关键环节的研究,2001年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2007年林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做博士后期间,建立该州第一株人胚胎干细胞系,这一成果使康州在美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中脱颖而出,2008年林戈完成博士后研究,谢绝高薪挽留毅然回国。2009年卢光琇团队建立了库存达525株的国际最大hESCs库,其中126株为植入前诊断明确的疾病型hESCs系,可为新药研发、基因治疗提供细胞模型,2021年国际首个hESCs源肝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通过国家卫健委备案, 2022年7月国际首例应用该制剂治疗肝衰竭的患者康复出院,该成果填补了国际重大肝病干细胞新药创制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干细胞在急性肝衰方向的临床转化走在世界前列。卢光琇团队在疫情期间开展了危重症新冠肺炎的干细胞治疗,救治了41例患者,疗效显著,零死亡率。由于在干细胞领域的突出成果,2004年卢光琇团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该中心通过优化整合评估,成为干细胞领域目前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服务社会”
2002年,卢光琇探索出“中央企业(中信集团)、中南大学和科研团队深度融合”新型产学研模式,创建了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现已成为世界上治疗规模最大的辅助生殖专科医院,累计助孕诞生了21万多个健康“试管婴儿”,特别是其中有1万多个在胚胎阶段就排除了遗传性出生缺陷的“优生宝宝”。
为解决遗传性病高风险家庭的生育问题,1990年卢光琇指导学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小鼠模型;2005年诞生国内的第一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试管婴儿;2012年诞生了世界首批经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排除染色体异常的试管婴儿;2015年诞生了中国首例“无癌宝宝”;2016年发明了染色体显微切割与高通量测序结合的 “MicroSeq”新技术,解决了如何在区分胚胎染色体平衡易位与染色体正常的世界性难题;2019年结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植入前诊断技术获得成功;2022年将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灵敏度从国际上普遍的10Mb提升到1Mb,有效避免了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症患儿的出生……她的“优生强国梦”初步实现。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年至耄耋的卢光琇仍然为了国家优生事业奋斗不息,2015年以来,她整合生殖、遗传与干细胞领域优势资源,打造了一个 “帮你怀—帮你生—助你长—帮你存—帮你防—伴你老”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平台,并将基因组测序、多组学分析、人工智能、健康云、再生医学、干细胞治疗等先进技术运用其中,为优生事业规划了一幅全新蓝图。
可以预期,卢光琇毕生培养的生殖领域卓越人才和从事的优生优育事业,必将乘着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春风,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审:毕晓艳,二审:尹沅江,三审:黄河)